閱讀理解,是以提問與對話的形式展開深刻的思考歷程 -黃國珍老師-
【1015 #臺東縣國教輔導團國語文團入校陪伴】
陪伴者:黃國珍老師 記錄者:毛慧莉校長
陪伴的主角為臺東縣國教輔導團國語文團,國語文團申請入校陪伴的目的為「以閱讀素養為主軸之輔導員專業成長」,透過瑩光協會的媒合,找到了身兼《品學堂》創辦人與《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的黃國珍老師作為陪伴者,在本學期會經由四次陪伴課程,從理論層面到操作層面,一步步與輔導員們來剖析閱讀素養的精髓。本次陪伴的課程目標:認識閱讀素養意涵及大架構的理解。
📌語文 vs 素養
首先,國珍老師從輔導員想問的問題開始,藉著輔導員提問與雙方的對話,加速大家思考的步伐進入主題。
輔導員問國珍老師: 「現今體制考試引導教學,會考及學測都規定不可以拿文學作品當題庫,請問學校端為什麼要教文學作品?」
國珍老師說: 「文學作品除了教語文教育外,還可以教『藝術教育』及『生命教育』,老師應藉文學作品引導孩子感受作者的生命歷程。」
此話一出,輔導員頻頻點頭也引發大家反思。國珍老師接著說到,語文教育應該,藉著問題來認識這個世界並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亦就是培養孩子閱讀文本後能「發現問題」,進而透過「廣泛閱讀」再去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方法。
國珍老師進一步解釋,所謂「閱讀素養」,簡單來說.是因為「看不懂」而「廣泛閱讀」,因廣泛閱讀而「跨領域學習」。也就是因為最初的「不知道」而透過閱讀而學習。
📌我是否具備閱讀素養?
國珍老師以去年九合一選舉,公民投票第7案及第8案為例,說明閱讀素養的意涵與真諦,並請輔導員檢視自己是否具備閱讀素養。
此刻,輔導員面面相覷,也承認去年沒認真去思考並探究公投的內容,更沒有因為不懂而廣泛閱讀(達到跨域閱讀),比較多是藉用別人給的懶人包去投票,資訊皆非自己搜索、整理而得知。
國珍老師提醒到:一位有能力、有素養的人,就是要能「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輔導員開始反思自己,自己是否真的具備閱讀素養,並自覺到自己的閱讀素養尚有成長空間。
「閱讀理解與閱讀素養的課程,不是只給閱讀的技術。而是要培養在閱讀中,能自主提出問題、釐清條件。」國珍老師再次重申到,「閱讀理解,是以提問與對話的形式展開深刻的思考歷程」。
📌孩子的問題是什麼?
接著,國珍老師以文本「把愛傳下去」為例,請輔導員先閱讀,再分析文本,並自我提問。老師將輔導員的提問一一回饋、澄清,將提問用不同層面定位。輔導員發現,孩子提出的問題才是要解決的問題。教孩子理解外在世界,就應該要用孩子提出的問題作為出發。
國珍老師也分享,從每段的大意摘要中提取上位概念,最終歸納出「愛」及傳遞愛的實質條件是「人」和「錢」。
📌後設監控能力?
最後,國珍老師以柯南「真相只有一個」,闡述主觀與客觀意涵。他運用名偵柯南的情節,述說客觀與主觀差異點,藉此老師叮嚀台下老師們必須「用客觀的事實,檢視自己的主觀經驗」,並提醒到「每個人都要有『後設自我監控』的能力,以反思自己,才不會發生因為自己的『主觀經驗』蓋過『客觀事實』,而造成誤判。」。
📌輔導員們的回饋
透過本次的陪伴課程,輔導員們回饋到: (1)會去反思自己是否有具備閱讀素養 (2)具備閱讀素養的人一定能跨域學習 (3)培養孩子閱讀素養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具備有「後設監控」的能力
於下次的陪伴課程之前,國珍老師請老師針對三篇文本先行備課,在下次的課程中,會進行文本分析到素養導向評量設計的解析。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