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91025 新北新埔國中入校陪伴 II

學生學不好往往不是因為反應慢;只是課本上的東西與他/她沒有連結。我們可以做的,是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將學生導引到課程中-芳和實中國文科羅嘉文老師-


陪伴者:羅嘉文老師 紀錄者:橫看成嶺側成峰


超商架上三罐相同飲料,有效日期為: 12/3;12/4;12/5,你會先拿哪一罐? 家裡冰箱三罐相同飲料,有效日期為: 12/3;12/4;12/5,你會先拿哪一罐?

多數的我們面對上述兩個情境會作出不同選擇。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在超商與在家裡會優先拿取有效期限不同的飲料呢?

嘉文老師與大家分享這個例子,並期望學校的課發小組能夠把課程設計當成自己的事,而非之後授課老師的事,大家一起來為學校的課程努力。

位於板橋的新埔國中,希望能在本次共備中觀摩跨領域教學的示例。嘉文老師除了準備一套以物理實驗讓孩子動手操作、理解數學的教案外,也會與大家分享如何將學科知識應用至生活中,以及自己如何在國文課上實行素養導向的教學。


 

🧐以物理實驗具象化數學概念

嘉文老師首先問大家何謂「標準差」? 大家七嘴八舌一番後,嘉文老師播放MOOCs開放課程網上,高中老師講解標準差定義與公式的三分鐘短片。

許多數學名詞堆砌而成的講述法,對於先備知識足夠的人來說或許適當;但對多數學生而言,因為充斥過多的新資訊與陌生語言,再好的內容往往也無福消受。

還記得國中時物理科的單擺實驗嗎?嘉文老師將該實驗稍作調整,請大家兩兩一組,測量單擺盪一次的週期時間。嘉文老師讓大家選擇:是以單擺盪到最低點(中間)作為起始/終點;還是以單擺盪到最高點(左右側)作為起始/終點算週期時間,哪個比較精確?

在選定一個選擇(低點/高點)之後,分別對「以低點為起始」與「以高點為起始」各測量五次,記錄下每次擺盪週期的時間。


🧐如何定義「精確」這件事?

一個好的測量方式,應該是每一次測出來都相差不多,意即越集中的應該是越精確的,因此應該看標準差的大小來決定。


🧐如何比較何種方式「精確」?

在大家分別算出「高點」與「低點」各五筆測量值的平均後,將每一筆測量值減去平均值,得到的即為離均差。這時大家會發現,不論是「高點」的五筆離均差加總,或是「低點」的五筆離均差加總,都等於零。這樣我們要如何比較哪一種測量方式比較好呢?


若不想得到零,我們可將每一個離均差先平方,之後再相加。除了解決離均差總和為零的狀況,此舉也放大了偏差值對離均大小的影響。比如「-1, -1, -1, 0, +3」與「-2, -2, 0, 0, +4」這兩組離均差,加總都為0,但是平方的合則分別為12與24,除了可以看出前者較精確外,也可看見「3」與「4」的效果在平方後明顯被放大。


說穿了,「哪一種測量方法較精確」其實並非實驗的重點,而是藉此讓學生願意細心測量,並思考該如何比較。後續對於測量值的計算過程,實為標準差計算的流程。讓學生實際走過這一遭,比起老師直接把標準差公式講給學生聽來得更深刻。


藉由上述的實驗,嘉文老師演示了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數據處理、兩人合作安全的對話)、情境脈絡化的學習(可信度的比較)、學習方法及策略(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與活用實踐的表現(看懂段考成績分析、民意調查)等素養導向學習的重點。

 

🧐如何將學科知識帶到生活中?

嘉文老師簡短說明下一個教案。他詢問大家:要做到讓不同顏色的液體在杯中分層,學生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學生需要有密度的概念。

嘉文老師舉了市面上常見的分層飲料,並在實驗課中讓學生利用不同濃度的果糖,加入不同顏色的蝶竇花色液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分層液體。之後,課程可以導引到冰箱(冷凍櫃、冰櫃)配置與冷、暖氣的放置位置,以及地理科的洋流。

 

嘉文老師最後與大家分享自己在國文科課堂上的教學素材。透過生活中常見的旅遊廣告文宣與科普文章,嘉文老師培養學生尋找線索、比較分析與思索為什麼的能力。

嘉文老師提到,現有的教科書文本也能做到這些事。但對許多學生來說,課文裡的世界過於遙遠,不易有共鳴。透過生活中的素材,我們更能將學生拉進課堂中。而許多老師、家長在意的學生學業成績,也會因此得到提升。


在實際參與教案與聽完幾個教案簡述後,新埔國中的老師也對課程設計有了更多概念與想法。在之後的共備,大家會就自己在設計課程上遇到的問題,繼續與嘉文老師請教。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