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91119 台東樟原國小入校陪伴 III

陪伴者:李倩鈺校長 記錄者:艾莉克‧布妲兒主任


前兩次在樟原國小的入校聚會中,倩鈺校長帶領老師們重構了樟原國小的學校願景、書寫學生圖像與建立校本指標,以及選擇校定跨領域課程的「大概念」。

 

本次討論的第一個部分是改寫課程目標。倩鈺校長提出,課程目標應當精簡的敘述,原本課程目標中包含太多內容,建議老師們可以利用新的課程計畫表格,先將原有的課程計畫對應上,再針對表格中不足的地方去討論並調整。簡單地以「希望學生學會的知識及技能,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教會學生」的方式寫出來。




而主題不宜過導致無深度,寧願一個主題發展一個學期或一學年,透過時間醞釀來加深、加廣,也不宜強迫填塞內容。經過老師們重新討論後,新版的課程目標出爐:透過生活中的飲食覺察鹽的功能,經由訪談及資料蒐集,了解「鹽」與在地的關係及族群的傳統智慧。

有老師提出當初設定的大概念為「改變與穩定」,目前課程討論的方向是否仍與之契合?

倩鈺校長回覆,目前從課程目標和內容來看—探討鹽與生活的關係—「互動與關聯」似乎更適合作為主題課程的大概念。


校長也藉此機會向老師們說明,不同大概念會導致課程設計內容的差異的案例,讓老師們再自行去選擇大概念,重新探討有沒有更好的選擇。課程計畫撰寫與執行需要有依循脈絡及邏輯,大概念確立了,再接續討論課程內容以及師生的實際行動。


倩玉校長提到,小學生能力(素養)大多是依據「觀察→蒐集/分析資料→提出解決方法」這樣的脈絡去培養;在課程的最後會利用表現任務讓學生展現學習成果。

表現任務目標的撰寫,通常用「學生能夠……」的句型表現,也就是學生必須表現出某種行為讓老師知道他們學會了。老師們討論出「鹽之有物」的表現任務目標為:從生活飲食經驗中發覺並比較整理出鹽在生活中的功能。


接著倩鈺校長實際示範怎麼要思考學習內容與表現,與設計課程的主任對話,從最初課程的活動設計去反思活動中的學習內容與表現,校長以原本課程內容中一項活動(上網查詢鹽的組成)進行示範,現場操作之下,發現學生會點擊進去的網頁內容都太過生硬,老師們也立即反思上網搜尋的的活動並無法實際幫助到學生的學習。



老師們因此重新討論了學習活動,以生活日常中更為常見的烹飪料理,引發學生觀察鹽在生活中的功能與角色。學習內容(名詞)以烹調方式的認知為主,而學習表現(動詞)則是能生火煮出可以吃的食物。




在學習活動實際操作過程中,會分組抽籤,分別準備有鹽以及無鹽的料理,各組將自行討論料理中的食材、烹煮方式及分工,包含處理食材、架灶、生火、料理等步驟,完成料理烹調後,與長輩共同進食,最後以海報呈現發表。


本次入校陪伴結束後,老師們將利用校內的討論時間,分組完成至少一個活動的單元名稱、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及學習表現,以供下次聚會討論。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