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讓孩子及老師能夠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夠完成理想的地方,哪怕理想很微小。只要願意,學校應該是個能夠讓孩子及老師安心探索自我並且勇敢挑戰的地方。」
2024瑩光入校_SDGs&PBL區域分享會中學組分別邀請了五所國中到線上與大家分享,聊聊各自在課程中所學到的知識與行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隆商工—「商業閱讀課程」
基隆商工在最近的分享會上展示了他們學校課程發展的探索與挑戰。學校從108學年度起就申請了「基力社群」瑩光入校,他們意識到在已有的課程仍需要不斷調整與精進。具體來說,他們討論了商業閱讀課程的核心問題:什麼是商業閱讀?學生面對的困境是什麼?為什麼要關注SDGs?……老師們希望可以透過課程能夠啟發學生對於職業及世界的理解與思辨能力。
「現在的學生對職業的想像很薄弱,我們希望可以透過閱讀來讓他們理解跟思辨,更了解這個世界的同時,也了解自己可以做什麼。」在共備的過程中可以慢慢體會到設計一個課程,是有許多需要注意的事情,而老師們也努力從學生與授課老師的角度去發展。
瑩光的陪伴者就像第三隻眼幫助釐清與對話,同時又能讓討論聚焦。
兩年前,其實對於要申請這個社群陪伴,他們也是有過猶豫的。但在實際行動後,他們發現這是一個可行的目標,並持續不斷地朝這個目標前進。這個過程不僅是對課程的探索,更是對教育使命的堅持與實踐。
福科國中—「SDGs @ Focus」
福科國中在過去五年間與瑩光展開了合作,尤其是在新課綱開始實施的108學年度。,當時,老師們與瑩光開始共同規劃課程地圖,其後,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調整課程,而現在,則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入更多SDGs的新元素!
正宇老師曾表示:「SDGs只是一個觀察點。」並詢問「到底什麼是SDGs對課程可以帶來什麼幫助呢?」這兩個問題對老師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福科的課程規劃先是盤點所有的課程,特別是考慮到國中老師難以合科授課的情況,該如何將各個看似獨立的課程串聯起來,還使學生有整體性的學習體驗,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思考如何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SDGs的能力。
在正宇老師的帶領下,他們將學生的食衣住行育樂視為一個主題,並在每個學期選擇一個特定的主題,比如:「營養午餐:選擇與責任」,嘗試讓不同課程的目標相互關聯,並將這些目標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以促進更深層次的學習。
松山家商—「閱思歷斈——閱讀思考,帶著歷程」
松山家商這堂名為「閱思歷斈——閱讀思考,帶著歷程」的課程,多虧有許多老師的共同參與與努力,已經進行到了第四年了。
該課程的起點是在新課綱出爐的106至108年期間,學校老師在參加完偉瑩老師的工作坊後,意識到:「課程是可以跳脫教科書的框架的!」,從那時起,老師便開始組織團隊,展開了一連串的課程設計與調整。
在課程設計上,他們嘗試將學生的思考能力培養成為一門必修課。課程主軸包括「我→我們」、「我們→我們的環境」和「我們與他人→我與環境的對話」。SDGs只是課程中的一個載體,他們真正的目標是希望能讓學生在高中生涯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課程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還意在讓學生從會考的壓力中解脫出來,並開始探索自己的興趣和目標。即便每一個學期課程都會稍作調整,但核心理念始終不變:讓學生了解自己,開始思考未來的方向。
學生們對於這門課也有不少正面反饋,比如:「我原本是社恐,但之後我發現我好像也可以好好跟人溝通!」、「我覺得我更認識自己一點了,同時也更了解生活的土地。」、「我發現自己更融入班級了,也發現自己其實不是什麼都做不到!」
同時,這門課的設計並不僅限於教室內的學習。他們鼓勵學生走出教室,探索校園以及城市中的各種可能性。課程的設計還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在收穫這些年來的心得時,分享老師也不忘說道:「做課程真的真的好辛酸,所以大家都要在一起互相扶持努力!」
田寮國中—「田寮在地與SDGs的碰撞」
田寮國中是一個迷你小校,只擁有三個班級,總共42名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老師不僅承擔著教學的責任,很多時候還需要兼顧行政工作,因此在備課和授課方面都倍感壓力。
該校的課程採年級制,七年級從在地文史出發,八年級則從高齡化的角度進行探討,九年級則從高齡化角度探討農業。這樣的課程安排旨在讓學生對在地產業更有共感,同時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分享老師提到,在看似已經相當穩定的課程背後,的確必須克服不少困難。首先,因為課程設定在農業與土地,而不是傳統學科,所以老師在這方面的授課上,就可能會遇到專業度不足的問題;其次,在篩選和改寫課程材料時,老師們也經常在確保全面的正確與公正性感到不安。更不用說在實施兩年之後發現,學生們的家庭大多已轉換行業別,到鄰近的縣市從事二級產業,並非原本的農業背景。這使得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共鳴度下降。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校重新檢視了課程脈絡,將焦點著重於田寮的先天條件和地區人員的狀況。希望可以藉由新的課程,讓學生對田寮有更多的認同感,並鼓勵他們留在這裡,從而實現永續目標。
老師熱情的表示,他們運用許多不同的方法來幫忙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其中包括利用圖表觀察、討論和使用線上平台進行即時互動。並且漸進式的引入實例,以豐富課程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通過課程的調整和改進,學校與老師們都希望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認識自己的社區,並同時提昇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和學術專業。
濱江國中—「探究、行動、反思」
濱江國中以探究、行動、反思為主軸,積極引導學生成為全球公民,培養全球素養。雖然學校在轉型為實驗中學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但通過對課程的持續改進和瑩光的協助,學校正在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模式。
在課程設計上,濱江國中將每個年級的課程設計得具有連貫性和實踐性。例如,七年級的「河岸故事」課程和「數據台北」課程讓學生從社區出發,通過實地調查和數據分析,培養了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八年級的「行動」課程則通過學生主導的專題行動,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課程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實際行動中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學校也積極提供支持,邀請外部專家參與,幫助學生實現他們的行動計劃。
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成為真正的生活實踐家,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夠充分發揮所學所長,為社會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謝謝在教育中努力,願意為我們下一代盡心盡力的您們,這條路也許艱辛、也許也有過懷疑,但永遠要記得我們有彼此。
「這次分享會希望提供教師們更多交流的機會,不用一個人悶頭做,也可以看到投入這項事務的人其實不少,帶給大家更多勇氣及力量!」
很謝謝您們給瑩光力量,也希望瑩光帶給您力量!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