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參與
生命沒有在生長之中,就不算是活著,教育亦然
教師除了自己的專業科目,是否瞭解世界?能夠理解新穎的教學理論嗎?我們藉著各樣資源,舉辦讀書會與線上講座分享,讓教師接觸不同領域的常識與知識。除了增加自身的能力與視野外,也能在課程設計時靈活運用,與學生共同創造更好的教育現場。
以教育資源分享為名,瑩光希望創造更多機會,讓大家一起參與教育的生長。
教育資源分享累計辦理場次已達28場、累計參與人次為14,000人。其中,線上講座曾邀請林子斌教授談雙語教育如何確實執行在課程上;也請許匡毅老師分享如何使用學習歷程檔案幫助孩子反思與探索。教師們除了學校之外,也可以藉由內容豐富的線上講座與讀書會,獲得更多的資源與能力,面對教育現場不同的問題。
教育這件事,沒有年齡及場域的限制
在瑩光發展的歷程中,越來越多的夥伴加入決心改變的行列,而不同身分的參與,也讓我們驚訝於原來關注教育的心在各個角落躁動著,何其有幸,我們行在同一個方向上,為了教育共同努力。
瑩光捐款者-嘉義港坪國小陳權滿老師
#40歲讀師資班,50歲開始當老師
目前任職於嘉義港坪國小的陳權滿(阿滿老師),是長久以來默默支持協會的愛心捐款者,曾參與臺東共備工作坊,更是參加協會每月教育合夥人講座的固定班底。
| 創新融合教育,突破自我教學|
阿滿老師原是家庭主婦,50歲成為正式教師後,立即接受一位特殊學校學生跨校到普通班上課的挑戰。為幫助學生更有效學習,阿滿老師積極參加各項研習,也跨界結合外部資源,設計出創新融合教育的服務學習課程。阿滿老師分享曾有一位參與服務學習的孩子告訴他:「服務學習像一個陷阱,當你踏進去以後,你會受不了那些partner(特殊生)的問題,折磨讓你非常的痛苦;但是當你脫離陷阱以後,你又很想再一次進去。」
| 合夥人講座,關注多元議題 |
阿滿老師從來不怕自己的起跑點比別人晚,從40歲讀師資班時不知道電腦如何開機,到今天能游刃有餘地進行線上教學,教師發現不足之處就努力學習,學習以後才知道還有更多可以深入精進的地方。當今教師要有多元觀點,更要有多元的能力,老師也推薦協會每月為合夥人辦理的教育講座:「我覺得合夥人講座的講題很廣,而且很接地氣。我有時候去參加外面的研習,內容不一定跟我實際教學有連結或讓我感動;但我覺得協會規劃的講座,每一場都讓人覺得感動且受用」。而老師保持教學熱情與活力的祕方,也正是因為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歡且有意義的教學,學生的回饋給老師更多力量,源源不絕的滋潤老師投入教育專業的熱情及對學生的愛。
| 陪伴學生,也支持教師 |
談到瑩光的服務,阿滿老師對瑩光的「無教師證教師支持計劃」最感興趣。因為在考上正式老師以前,老師也在許多學校擔任過代理教師,對於代理教師需要四處適應學校環境與校內文化,有許多深刻的體驗與故事;因此,除了陪伴學生以外,阿滿老師現在也擔任TFT(為臺灣而教)計劃的督導,將以往經歷過寶貴的經驗分享給這些年輕的無教師證教師,幫助這些教師面對教學困難時能換個方式思考,突破自己受限的地方。瑩光也像阿滿老師一樣,持續秉持「匯聚教學現場的力量,解決教育現場的問題」這樣的初衷,陪伴現場每一位需要瑩光支持的教師!
| 因為信任,所以選擇支持 |
回想起認識瑩光的過程,阿滿老師提到最初是參加演講所以認識了偉瑩老師,到慢慢接觸協會、參加活動。想起第一次參加臺東共備工作坊,老師又驚喜又驚嚇:「驚喜的是課程好精彩、驚嚇的是雖然好精彩,但我都不會」。阿滿老師因著對偉瑩老師教育專業的信任,選擇每月點滴持續支持瑩光、為臺灣這塊土地的教育盡一份心力:「瑩光做任何事情我都支持,因為有偉瑩老師在。偉瑩老師對細節非常要求,我從沒見過像她腦袋那麽清楚的人,她不但能從雞蛋里面挑骨頭,連骨髓都能挑出來」。就是這樣單純的信任,讓同樣身為教師的阿滿老師,選擇支持瑩光,成為臺灣教師最堅強的後盾!
瑩光讀書會參與者-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容健輝老師
#教育就像自己的使命
瑩光線上讀書會由偉瑩老師發起,與一群熱愛閱讀與討論的成員所組成。一個月一次的頻率,除了偉瑩老師為主要帶領者外,每位參與者須負責導讀部分內容、提出閱讀疑問並分享心得。
來自馬來西亞的容健輝老師,過去每月的線上瑩光讀書都積極參與。
| 我們鼓勵學生要團隊合作,卻忘了老師也需要有共同努力的社群 |
「《教學力》書中曾提及,教師應組成專業學習共同體,當下覺得這句話超有道理!」健輝老師認為,教師不該是孤單個體,而是一群人合作的力量,我們常告訴學生要團隊合作,卻沒有將這觀念運用在教師身上,這樣的啟發,成為他教學生涯上重要的轉捩點。
非教育科系出身的健輝老師,對教育理論、哲學並不熟悉;他坦言,對於教學,都是將自己過去學習的經驗應用在學生身上。在馬來西亞獨立中學,教師不一定需修過相關學程,只要本科系有興趣即能嘗試當教師,正因如此,實際上課後,發現「教」與「學」完全是兩回事,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便不斷向外找資源充實自己,因而參加瑩光線上讀書會。
| 看見學生在考前的不安,讓我有很深的反思 |
回想剛開始教書的自己,沒讓學生經過思考、探究歷程,僅是「告訴」,而不是「教學」。健輝老師看見學生進考場前的焦慮,不禁思考著,若課堂真的發生學習,考前不該如此不安,當學生有了能力與方法,「緊張」應是源自「不自信」,而焦慮與不自信是兩件不同的事。
| 興趣愛好加上絕對使命感 |
健輝老師認為,對閱讀的熱忱,一部分是目前服務的學校影響了他:學校大力支持閱讀,漸漸讓老師與學生養成閱讀習慣。瑩光線上讀書會雖然指定閱讀都艱澀難懂,但偉瑩老師總是著重少數章節細談、幫大家釐清概念;健輝老師不但每月準時出席,更對自己承諾,每場都要踴躍發言、提問甚至擔任導讀者,「雖然做為老師,但每次在發言時,我都很緊張,緊張到發抖,因為覺得參加讀書會的老師太厲害了!」。真正開始教書後,老師發現教育就像自己的使命,「我做任何事都可能提不起勁,但談到教育,總是特別有興趣。」他笑著說。
|課程設計是互通的,只要找出概念、關鍵理解,不同科目的教師也能一起思考 |
跨領域將會是未來教育的趨勢,所有科目一起備課,可以用不同角度觀察其他學科如何思考,同時檢視課堂上學生是否真的能聽懂教師想傳達的內容,當華文科教師不懂數學科教師的設計,是否就是調整課程設計的好時機呢?健輝老師認為陪伴與共備模式,有助於減少教師們的焦慮,希望這樣的模式也能在馬來西亞被實踐!
改變教育的人,不只是教師與學生
瑩光也曾與大專院校教育相關科系進行教育實習、課程分享方面的合作,希望促進大學生思考如何運用在校所學,解決真實問題,讓學生了解畢業後不只能選擇與自身科系相關的工作,還能結合自己的專業、投入更多社會議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從關心自己孩子的教育到關心教育,瑩光迎來支持、認同我們理念的志工,自願參與到入校陪伴的協助工作之中,期能透過自己的力量一同參與進來。
瑩光實習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賴政豪同學
#想為教育盡一份心力的初衷
瑩光與全臺大專院校教育相關系所進行教育實習、課程分享的合作,除了促進大學生思考如何運用在校所學,解決真實問題;也讓大學生看見未來工作的各種可能性,畢業後不只能選擇與自身科系相關的工作,還能結合自己的專業與興趣、投入更多社會議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 教育系畢業的學生,難道只能當老師嗎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的賴政豪同學,2020年暑假修習教育行政實務管理課程,在眾多單位之間選擇瑩光進行為期三週的實習。政豪來自書香世家,爸媽皆從事教育工作,當初在尋覓實習單位時,也因此特別關注瑩光:「相較於其他單位,我覺得瑩光的能動性與主動性比較高,提供教育現場教師第一線的支持,比較符合當初選擇教育系,想為教育盡一份心力的初衷」。政豪也提到當初選擇到瑩光實習,是希望探索教育系畢業除了選擇擔任教職,還能如何在教學現場投入自己的專業,也想了解在學的自己,目前擁有什麼樣的能力能投入教育現場的改變。
| 接觸教學現場教師,看見不同課堂風景 |
實習期間,政豪跟著長期入校陪伴計畫的陪伴者入校,對於陪伴者能抓住學校教師希望一起努力的決心、引導教師們看見學校未來的可能發展感到相當驚嘆;也連結自身教育專業及入校的觀察,協助瑩光進行入校陪伴資料庫與相關表單的整理與優化;更參與了臺東共備工作坊,設計暖場活動讓教師彼此交流。回想起實習期間的觀察:「從老師們的互動與交流能感覺到,現在真的要帶給學生好的東西,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學校的時候,我們會談如何給偏鄉學校更完整的資源;但從沒想過,若在職的教師面對到問題的時候,該如何解決?」。
| 實習的對話與陪伴,促進未來就業思考 |
政豪也與我們分享:「相較於其他大機構大家都很忙碌,無暇照顧實習生;瑩光有人可以對話討論,是非常重要的!」瑩光是年輕的非營利組織,相較於其他組織員工數少、組成扁平,因此實習期間有許多與瑩光夥伴的對話機會,幫助實習生更釐清從事教育工作的初衷。政豪也推薦給未來希望到瑩光實習的學弟妹:「若未來希望從事教職,學習瑩光的工具與方法會很有幫助;若想要更貼近教育現場的教師,在瑩光可以有許多可以觀察與切入的視角;若想從事非營利組織的工作,瑩光更是一個很有機會發揮創意的地方」。
除了師大教育系的實習,瑩光也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的教育行政組織發展課程上分享,組織成立至今面臨的種種考驗及成長,希望這些分享能讓大學生看見更多教育專業未來發展的可能!
瑩光志工-不動產仲介鍾瑞珍女士
#實際上我是收穫最多的!
從事不動產業的鍾瑞珍因擔任學校輔導志工,而開始關注教育,成為瑩光志工後,從小在高雄長大的她希望能回饋家鄉,於是跟著陳世虎老師,每兩個月到偏遠的屏東縣石門國小做入校紀錄志工。
| 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看書,只是缺少環境與方法 |
輔導志工主要協助課業落後的孩子,不同於其他志工使用測驗卷,瑞珍思考是否有其他方法幫助孩子進步?「擔心自己帶孩子的方法不適合用在別人孩子身上!」她笑著說。因為這樣的擔心,展開與瑩光的相遇;開始關注教育動態、尋找各式機會與方法,在一次提問設計工作坊遇見了偉瑩老師,瑞珍印象深刻,「老師不是照著講義上課,她的高度與專業我覺得不太一樣,像是用哲學的方式在帶領大家!」第一次接觸這類型課程的瑞珍,積極的嘗試將這些探究歷程的概念漸進式的加入輔導志工設計的課程中。
| 既然孩子花時間來,就要帶著收穫回去 |
瑞珍發現,不管是國文還是數學落後的孩子,都有個核心問題––「閱讀理解」,於是,她重新設計輔導課程,用自己選的兩本繪本作串聯,帶著孩子閱讀,一步步解決問題。她也將這樣的歷程,運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 從英文開始,他們一起查翻譯、一起學習,接著,跟上時事討論,包含罷免案、選舉與責任到鮭魚之亂,帶著孩子經歷探究歷程。偶爾課程設計卡關,瑞珍會趁著入校石門國小的路上請教經驗豐富的世虎老師,與世虎老師確認流程與意義。
| 只要核心對了!處理核心問題就夠了 |
關於入校, 瑞珍提到,石門國小的共備氣氛非常好,教師願意突破框架、燒腦並自發討論,即便課程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世虎老師仍不斷引導大家思考、帶著教師們一起做,一起找出核心問題;教師們都希望課程內容能變成孩子帶得走的能力;石門國小為原住民學校,實際進行課程的過程中,教師也發現,學生越來越認同自己的部落,透過這些探究歷程,讓孩子一步步看見自己部落的價值。
「表面上看起來在幫忙紀錄,實際上我是收穫最多的!」瑞珍笑著說,撰寫紀錄可從過程慢慢理解過去的困惑點。讓自己在教育專業上有所進步。
所以,誰該關心教育?
「教育是大環境中的一環,就像企業期待經濟穩健成長,就需要優秀的人才、良好的政策、充足的能量來支撐。因此當社會期待教育發揮優異功能時,就要思考大環境有哪些力量可以給予教育體系支持,比如父母、學校、企業產業,甚至是所有國民的共識來支撐。」偉瑩老師於《教育,我相信你》中揭示了教育之於社會國民的關係,從教育中窺見社會的樣貌,如果我們都可以一起往前一步,從關心教育來關心社會,那麼最終這棵名為教育的大樹會如何成長茁壯,每一個人都將是灌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