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教師專業培訓
教育現場,瞬息萬變
理論與實踐在教學上要結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應社會變遷及教育現場的快速變化,瑩光設計了⼀套「長期教師專業培訓」課程,開放全臺體制內外有意願精進⾃⼰的教師們報名參加。培訓不只為了增強教師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讓教師們建立出自己的教育哲學,以此作為教學的根基。當一位教師擁有深厚的根基,即使面對教學環境的改變、教育政策的更動,都能夠覺察到學生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透過長期教師專業培訓讓教師活用知識,並應用在課堂設計與教學之上,提升教師面對教育現場所需各樣能力,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的終身學習者。
計畫小百科
長期教師專業培訓透過每月兩次,長達一學期的週末課程豐富教師的專業能力。瑩光自2018年至今,共辦理四期培訓,累積參加人數157人;其中,近三成的學員結訓後,成為瑩光長期入校陪伴計畫的陪伴者。培訓課程內容分為「書籍導讀」與「課程設計實作」兩大部分,並帶入大量的提問反思與討論。
計畫角色
學員、助教、講師。
教師專業,持續更新
| 每一次跟他學習的時候,不僅是舒服的,還能讓我有全新收獲 |
問起為什麼想參加培訓?復興國小的邱士芬老師與我們分享決定參與培訓的關鍵,除了希望能充實自己,更是因為相信偉瑩老師與瑩光的教育專業:「你會這麼相信一個可以帶給你成長的老師,那是因為每一次跟他學習的時候,不僅是舒服的,還能讓我有全新收獲,所以會有一股信念,覺得我一定要緊緊跟著老師學。」
培訓中偉瑩老師不斷透過提問引導反思與討論,也藉由導讀教育理論經典書籍並融入課程設計實作,讓教師增加更多專業知識、應用於實務現場。
激盪討論火花,看見不同視角
| 課堂沒有標準答案 |
培訓課程剛開始時,偉瑩老師就不斷提醒學員,課堂提到的內容無需全盤接收,而是先找到自己可以運用的部分吸收消化,也不鼓勵大家追尋標準答案。基隆商工古欣芸老師回想培訓課程:「偉瑩老師透過一系列的提問反思引導,打破教師的既有框架,幫助教師更認識自己。」課堂討論的主題五花八門,議題包含:把學生教會跟教完,哪個重要?教科書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教師能否自編教材?以及任務導向教學與目標導向教學的差異問題。
| 討論看見多元視角 |
除了反思提問,偉瑩老師也透過輪流討論、小組發言讓大家都有分享的機會。欣芸老師提到:「每次課堂討論時都很衝擊,跟不同背景的教師討論激盪非常刺激,即便是同領域的教師一起討論也總是會發現彼此想法的不同。教師之間會因為所在地區、學生程度的差異,選擇不一樣的教學重點,隨之可發展的生活情境與可遷移的能力也就不同。」教師的世界若不夠廣,在設計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經驗時,會無法跟學生產生共鳴,因此培訓課程討論的刻意安排,是希望能給教師們帶來不同且珍貴的觀點與視角。
促進哲學反思,內化課程教學
| 一堂好的課程,是必須經過不斷修正的 |
培訓也透過經典教育哲學理論探討,如杜威《經驗與教育》、《我們如何思考》等書籍導讀,幫助教師重新建構自己的教育哲學,並透過一系列的自我反思與提問,內化為教師個人的教學理念,讓教師在備課時能有不同層次的分享外,還有不斷在課堂裡運用後設認知幫助自己看見教學的盲點,進而幫助自己進一步思考如何讓每次的上臺教學能精準提問並讓學生的收穫滿滿。
士芬老師發現這個反思歷程相當重要,培訓課程談到杜威的學校教育跟學習經驗創造時,她才恍然大悟,原來不只課程設計,連教師在學校與孩子的互動與都是在幫孩子創造學習經驗,這些領悟都是對教學者來說至關重要的。此外,也有老師分享:「一堂好的課程,是必須經過不斷修正的。……雖然教材背後的核心概念不會被改變,但是所詮釋的方法不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能讓每一次的教學都帶有不一樣的收穫。」
當教育哲學的理念改變時,也會間接影響處事價值觀。欣芸老師分享培訓課程也讓她學到何謂利己利他與信任,相信學生投入思考就是學習,不一定要用考試做檢核,也要給學生學習犯錯的彈性與學習的機會,最重要的則是以身作則、內外一致:「希望學生怎樣就要做給學生看!」欣芸老師不僅將教育哲學帶回自己的課堂,同時也成立校內的跨領域社群,並把偉瑩老師的課程安排導入社群。「課程如何安排,取決於教師的視野,如果老師都不出去吸收新的東西,會難以變化;而社群成員間彼此交流也能幫助增加新的刺激。」
可遷移的學習,從點到線到面
| 打開了許多教師對於教育的更多想像 |
談到教師專業培訓課程與一般教師研習課程最大的不同,欣芸老師形容是點到點與點、線、面連結的差異,一般研習多是針對特定主題,帶領教師從點到點的認識,無法讓點與點之間產生連結;而培訓課程能幫助教師看見點跟點之間的關係(線),直到產生「面」的影響,教師們才能將這些能力遷移到其他地方,未來能走得更廣更遠。也有其他老師提到,教師專業培訓的課程相當紮實,從每次課程的事前的閱讀、密集的課堂反思討論、到課後還有至少2項的作業:「可以說是以絕對不輕鬆的過程所換取、獲得的能力與學習,是一種能被帶走、再詮釋、再轉變的特別經驗。」
士芬老師認為,將培訓的時間拉長,較能看出自己的學習歷程與改變,也能加深對課程主題的琢磨與理解,自從參加培訓後,她學會回頭檢視自己的教學,如果學生有哪邊表現不理想,就會反思自己沒有做足的地方。當學會回頭修正自己後,就發現這樣的教學讓她更快樂。停止抱怨學生表現不好,而是看見更多可能。
長期教師培訓打開了許多教師對於教育的更多想像,重新意識到教學的側重,不是只有教師說的算,而是要去發現、瞭解學生當下是在經歷哪一段思考歷程,釐清學生學習狀態。「重要的是要怎麽讓孩子引發好奇,讓他們有機會自己去鑽研、自由發想或是評論、提出自己的見解。」
充實教育專業,找到成長夥伴
「教育是一股很大的力量,每一個在教學上不斷精進自己的教師,其實是值得尊敬和害怕的,特別是那些為了教育還不斷在路上努力的人。」雖然培訓內容扎實又深厚,有時會讓參與的教師吃不消,但是教師們內心深知這件事對自己好的、正向的,所以堅持下去,而這條路並不孤單,欣芸老師說:「能在這裡找到頻率相近的夥伴,能充份得到理解與認同、包容與支持,讓我能放心跨出去接受挑戰,受傷以後還可以再回來。」她也形容培訓課程的夥伴是一個社群,能充實自己的教育專業也能療癒自己。
瑩光自2018至2021年於臺東、臺南、桃園、臺北等地共辦理四期課程,共有百位以上教師結訓。希望透過長期教師專業培訓的課程,幫助更多教師在職也能有精進教育哲學與課程設計的機會,並藉由更多想要精益求精且懷抱著不同信念與目標的現場教師,相識、碰撞與摩擦後,重新認識自己。
由於長期教師專業培訓並非瑩光的固定常駐的課程,不少教師都希望能有更多開課機會,或是進階課程。士芬老師也表示「身邊的老師也都很羨慕我,能有機會上課,因為我們的改變與成長,也間接的推銷這堂課的價值。」老師也調皮地說,知道偉瑩老師有一定的規劃,課程的安排有一定有它的時間性「只好隨時關注瑩光及偉瑩老師的臉書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