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91113 屏東港東國小入校陪伴 III

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有人善於提出疑問並分享自己的看法,有人善於串聯大家的意見,不同的特質讓組內的意見有互相激盪的機會。-陳秋萍老師-


陪伴者:陳秋萍老師 記錄者:陳秋萍老師


上次共備結束後,秋萍老師看了大家自己討論的學生圖像三向度內容,發現學校教師們仍然不太清楚三階的關係及順序,反而被提供的範本搞混,因此這次共備先從補足向度命名及定義開始。

秋萍老師首先以福山國中學生圖像層面及向度資料為例,讓港東的教師們更清楚的第二階是什麼,以及如何命名和定義,以及向度要有發展順序。為了避免教師們混淆,這次的共備秋萍老師不提供第三階的指標,請大家分組就四大層面討論,在海報紙上清楚地寫下階層再整理內容。



一開始各組發展的順序大致都是探索→確認→應用,如此一來寫下的內容重疊性就很高,但後來漸漸能從層面定義抓到發展方向,做出區隔。

📖探索力是各種活動的廣泛嘗試,往興趣專長發展,要能看到個人特質。

📖學習力鎖定在學科學習,且不考量學生個人因素。

📖包容力先調整了圖像定義,將範圍更具體且聚焦於學生本身,如此一來便不會和學校願景混淆。

📖適應力明確在「身心健康」中討論。


在此延伸出另一個問題引導夥伴思考:在心理健康層面最重要的究竟是什麼?在跟別人表達前自己要是什麼狀態?是否自己的狀態對了,即使沒溝也會通? 剛好今天有夥伴的學生正面臨這個問題,對於這樣的提問很有感。

另外在第三向度「人際互動」中則討論了「規範」的定位:是要先勉強為之,再思考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還是從肯定自己到關懷他人,最後能思辨「規範」存在的目的?提醒到這裡,秋萍老師就讓夥伴自行思考討論。


各組完成各層面向度命名及定義後進行分享,並由其他組別給予回饋或提問,確認所有敘述及意義都清楚明瞭且沒有互相重疊,並檢視向度是否有發展階層。在完成自己的討論後,大家聽取其他組的內容時,都能很快抓到重點及提出問題。


經過分享後,夥伴們提出要對「包容力-品格培養」定義中的品格課程重新釐清,是否能與現有的彈性課程主題結合?後來決定以「課程及生活的潛移默化」取代「品格課程」一詞;而「包容力」及「適應力」皆有「人際互動」向度,兩邊的定義並未重疊,因此只須調整名稱即可,因本次討論時間已到,預計在下次共備時討論。



❓在共備後的QA時間,有老師發問:看到那麼「理想」的定義,不禁擔心真的有辦法在課程中實踐嗎?會不會花了很多心力做的東西,最後也只是一份報告或計畫,流於形式?


⭕️秋萍老師回應:入校陪伴並不是官方計畫,而是一群人真的希望改革落實所做的努力,進到有需要的學校給予適當的協助,所以不會是「假的」。設計出來的東西不求一步到位,而需慢慢地向確定的目標靠近。

以陪伴者自己的經驗來說,當設計出一份自己覺得很棒的課程時,不再需要有誰來檢查有沒有實施,而是自己迫不及待想上課、想知道是否達成教學目標、想修改還不足的地方。

與其擔心會不會敷衍了事,倒不如思考如何在過程中讓大家認同自己在做的事情,投入心力,得到動力,就不會淪為虛應故事。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